老成都“赵粽子”
百年传承制佳品
刁觉民/文图
剥开粽子,犹如翻阅一段历史,粽香的节日,好似《离騒》的味道,唤醒了激情的五月,激荡着国人的爱国热情,家国情怀。
金堂,山高水长,中河、毗河、北河在此汇聚成沱江。史书记载,金堂“上可达省城,下可由泸洲以至上海。”每当粽叶飘香时节,沿河两岸人头攒动、锣鼓喧天,水上万箭齐发、百舸争流。包粽子、划龙舟,是当地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;包粽子、划龙舟的习俗,为节日的金堂、美丽的水城,增添了浓浓的乡愁。
让我们将时光追溯到清末的江南小镇。
吴地昆山之“贞丰里”,有“水乡泽国”之美誉。其灵秀的水乡风貌,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淳朴的民俗风情,将一个四面环水,桥连街巷,石阶通幽的江南小镇,构筑成一座烟雨濛濛的水墨图画。这,就是现在的唐风孑遗、碧玉周庄。
位于周庄中心的双桥,风雅之处有一户周姓人家。其家殷实,家风严谨,重勤慎食。周家有一陈姓家佣,心灵手巧,善做各种美食,常用当地糯米、红豆、红枣或虾仁、肉类等,用草本植物叶将其包制成粽子,调节周家早餐结构,家人为此甚喜,主仆和睦,其乐融融。
周家有一小女,天生伶俐,聪明好学,碧玉之年拜师奶妈学艺,做得一手好香粽,而自成一统。成家后的周家小姐,随夫蒯氏入川。入川后蒯周氏志趣未改,将故土制粽技艺结合川味特点,精选优质糯米、甄挑生态粽叶、辅以上乘猪肉、牛鲜肉、畜蛋、果仁、鲜花、五谷等,加以川人习惯,用心包制,所制粽子清香扑鼻、唇齿留香。家人、街坊赞叹不已。其女长成再承周氏技艺及制粽要旨,其名远播。时逢时局动荡,其家随父去西昌、到冕宁,居无定所。其间在与彝人相处过程中,获其美食精妙,遂将家传技艺与彝家风味结合、分享,再创人间美味。七十年代初,蒯女与其夫赵氏举家迁回成都营康西路65号,苦于生计,以此为生,将家传嘉兴制粽工艺与民族风味融合,调制出独具特色的赵氏香粽,故取名“赵粽子”,享誉全川。
第四代传人赵萌再续其母手工技艺,秉承祖制宗旨,“严家风,承善举,制佳品”,于2016年 4月,在美丽的天府花园水城金堂,投入260万,筹建了一处占地12870平方厂房,并购置现代化生产设备,创立“成都宝辰食品有限公司”生产基地。赵粽子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,传承古法制作,开拓发展。原料上,精选上等东北的五常糯米、皖南的高山纯天然箬叶、川西北的优质原材料。口味上,在充分继续传承祖制的嘉兴口味招牌肉粽、蛋黄鲜肉粽等品牌的研发上,创立了川派粽系列产品,如川味牛腩粽、川味鲜肉粽、椒盐香粽等。
“手握粽叶卷成锥,抓把糯米往里推。顺势将叶向下折,心系麻绳望子归。”“赵粽子”有了自己的品牌,自己的天地。其所属的宝辰食品有限公司,现已成为成都食品工业协会会员、成都零售协会会员、四川电视台美食栏目著名餐饮店、成都零售协会成都质造产品,与赖汤圆、钟水饺等同为新成都十大美食,入选CCTV著名栏目《对话阿丘》成都老故事。素有“犹太教母”之称的沙拉女士,亲切地对赵萌说:“做好妈妈,做好粽子!”
2016年端午期间,“赵粽子”成为川内唯一被邀请参与中国龙舟节(金堂站)赛事。其间,“赵粽子”以其优质的品牌被央视、川台、成都电视台竞相报道。
秉承严家风,匠心制佳品。“赵粽子”以其传统的手工工艺,用独特的配方、优良的品质和仁爱精神,秉承家风,匠心制作百余年,其品质在同行业中独占鳌头。近年来,宝辰食品根据现代人们的膳食结构,打破时令、季节的局限,制作出寻常人家随心的食品。今年,宝辰食品又入住商超及便利店,其早餐粽系列、礼盒系列产品被多家连锁店推出。一粽难求,“赵粽子”获得了社会的认可,成为其行业内高品质产品的代名词。
“悠悠吴地情,蜀都粽飘香”。赵粽子历经四代,始终秉持“一把米,一片叶,一颗心”的工匠精神,在传承美食意义上的传统技艺同时,更承载着一份悠悠的家国情怀。
(视频来源:宝辰食品有限公司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