遇见·匠心年画人

时间: 2022-09-10

今年已是86岁高龄的李芳福老人,也许从未想到,他这一辈子都与年画相融相关,从以技能求生,到以画工立足。刻刀、宣纸、黑墨、彩料,艺人以画技谋生,最终又成为其最本真的生活方式。

雅俗共赏的民间艺术

年画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,民间有闻,桃木可驱邪镇宅,以桃板为载体,武将形象为化身,以祈求家宅平安。多数地方都有过年张贴新年画的习俗,因一年一换,故称“年画”。

绵竹因自古产竹造纸,民间雕版印书,木板年画也相应发展起来,乾隆年间,绵竹木板年画达到鼎盛。写意风韵、色彩浓艳是绵竹年画的特点,强烈明快的用色方式构成红火、热烈的艺术效果。

老人最爱画武将,英武的身姿、厚重的甲胄、锐利的眼神,线条讲求洗练、流畅,刚柔结合,疏密相间,具有强烈的节奏感。难以想象,一个农家艺人,从未接受过美术方面的专业进修,却能画出造型夸张、色彩明丽、体态生动传神的艺术形象。

老派的手艺人

可能和从小吃苦学画的经历有关,李芳福老人从不称自己为画家,老人的童年是波折的,10岁左右就失去了双亲,远房哥嫂见起可怜便将其收留,勉强活了下来。12岁拜入绵竹西路年画大师黄安富门下,开始学艺生活。为能留下学艺,砍柴、挑水、干农活、带孩子样样都干,整整两年,师傅从未正式收徒教授技艺,就像电影《百鸟朝凤》里的学艺场景一样,那个时候的学徒才真正吃过不少苦头。

从12岁到之间,已从艺近70年,于新中国成立之初,就成为了当地有名气的画家。虽有名气,可生活却很是清贫。人生的起落,对于一个文化不高的农民来说,还能坚持不丢画笔,是不愿苟且于生活的现实,也是不愿放下心中“守旧“的执念。种地、染纸、做手工玩具,空了就画画,勉强拉扯儿女成人。为了生活,儿子被逼无奈只好放下画笔带着妻子外出打工。尽管如此,这个老派的手艺人,还想着回馈社会,拿起画笔画完整套的《24孝图》以孝道故事,自发到各地传播,推崇“孝”文化。

 看画如看心

李芳福常说“画面反映心境、色彩体现心胸”只有画者内心平静悠远,最终呈现出来的画面色彩才是柔和而符合人物气质。画笔与色彩,源自心中的平和舒展,不求一蹴而就、成名成家,守的住内心的清贫,才会有德、艺皆具的好作品。

从画作上看老人笔锋奔放雄健、神韵十足,以他的天真、质朴、粗犷而成为绵竹年画中的珍品,深为艺术界称道。从工艺上说,老人一直坚持最传统的技艺,纯手工制作每一副年画。刻版、做纸、印版、上色、分水、勾线、点金及点睛,这一系列的专业词汇,对于外人来说显得陌生,对于老人来说确实70来年的坚守。颜料取自天然,红泥、白土、矿石料子,祖孙三代外出采料。单单是刻板这一道工序,就要经过揉饭、粘贴、擦油、晾晒等6个小程序,锉子,锤子,凿子反复打磨才能出一张板子。

粉笺纸、鸳鸯笔、印金花、敷粉面,一张完整的绵竹年画,经过数十道工序才算完成。水墨浓淡、线条比例、人物神韵、就连穿衣打扮,手持物件,李老处处都有考究。不愧于学艺初心,不流于才名浮华,遵从内心真实的想法,才成就了今天的朴实艺人。

现代审美与传统技法的结合

随着时代的变迁,从李芳福青壮年的门神画像为主,到现在的中堂画,观音、寿星、童子、侍女、财神,大众的对人物审美需求的变化,也促使着传统手艺人的进步。

“艺无止境”创新、学习、揣摩也是李老的日常生活之一,不能走出县城到世界去看看,那就自我学习,看画册、买画报、买书读书、与儿孙探讨,“画画修身养性,只要还能拿的动画笔,我将一直画下去学下去。”执笔执念,是浮华名利场上的一束蒙光,本心本真却被现实磨成一粒尘埃。

老人的慈祥和善,艺术家的专注中正,让人久久无法忘怀,不要让这一民间艺术中的瑰宝,随着时光的变迁而遗失。也许你的关注,会让小众的“奢雅”爱好,变成最质朴的民风文化。

(来源:记忆四川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