遇见·成都“面人熊”
刀、木梳、竹签、线、纸、润滑油
这些工具似乎生活中随处可见
点、切、刻、划
这些动作游走在指尖也并不复杂
捏、压、剪、挑、粘
一做就是几十年让面塑变得不简单
熊家全,“成都面人熊”,“面塑大王”,一位种地种菜的下岗农民,一个长相酷似沙和尚却看起来一点也不凶的面塑传承人,他从1973年开始跟着自己的姐夫谢德芳学习面塑,是著名面塑艺人“风花雪”的单脉相传之唯一传人。
面塑是中国特有的一门民间艺术,起起伏伏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。面塑是街边文化,起源于草根,面塑艺人挑担背箱,走街串巷以谋生计。街边有茶铺,茶铺门口卖面娃娃,茶铺里面就在唱川剧地方特色折子戏。熊老师说他虽然一直没有间断做面塑,但都是依靠其它的收入来源,靠这个是没有办法生存的,之所以一直坚持,一个是因为让这门手艺得到传承技艺不丢。还有就是自己本身非常喜欢。
“成都面人熊”,“面塑大王”这些称号对我来说是一种认可,不是我一个人,是几代人,辛苦了那么多年。有一个称谓称号还是来之不易。社会上认可的人比较多。对个人生活而言还是有一定的改善。
传承不是一个人的事,是方方面面的,传统与现代化还需要一定时间的磨合。熊老师无奈的说:“现在好多人,本身我在做面塑,有人走过去就说这是泥塑。听到心里就不高兴,还有人说这个就到处都有卖的,买个回去给娃娃捏,这就是一种悲哀。如果大家都喜欢,都会了,就没有现在的非遗之说了。
“3D打印,科技做出来的东西,手工替代不了,手工的优势机器也不可复制,但是在设计上会有借鉴,任何高科技都来源民间文化,没有风筝就没有飞机,现在的无人机就是以前的滑翔机演变而来。越后面的肯定比前面的高科技含量重,但是没有前面的依据也不得行。”做了几十年的手工,熊家全语重心长的和我们分析。
(来源:记忆四川)